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55
银屑病关节炎(PsA)是一种累及皮肤、关节、肌腱等多个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并降低其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传统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对部分患者效果有限,而现有传统单克隆抗体(mAb)生物制剂则因分子量过大(约150kDa)、组织穿透性差,难以有效分布于关节滑膜、肌腱等低血管化组织,导致滑膜液中药物浓度远低于血浆,无法充分发挥疗效。研究表明,仅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治疗6个月内能达到最小疾病活动度(MDA)。此外,PsA的发病与IL-17细胞因子家族密切相关,IL-17A和IL-17F在病灶组织中过度表达并形成同源/异源二聚体共同驱动炎症,仅抑制单一因子难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开发兼具双靶点抑制能力与高组织穿透性的新型抗体疗法,成为突破当前PsA治疗瓶颈的关键。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118
T细胞恶性肿瘤是一类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率的血液肿瘤,患者预后普遍较差。又因为CD5作为T细胞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标志物,且几乎在所有正常T细胞表面也有表达,使得CAR-T疗法难以区分敌我,甚至攻击正常T细胞,进而引发免疫功能衰竭。NK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效应细胞,无需抗原致敏即可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且其表面不表达CD5,成为了靶向CD5+肿瘤细胞的理想效应细胞。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174
肿瘤抑制蛋白p16INK4a(简称p16)在细胞周期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抑制CDK4/6激酶活性,阻止细胞异常增殖,是天然的“抗癌卫士”。然而,在多种癌症中,p16基因常因突变而失活,尤其是错义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不稳定、易于降解或错误折叠,从而丧失抑癌功能。据统计,超过一半的家族性黑色素瘤和多种散发性肿瘤中均存在p16突变。传统的基因疗法或小分子药物难以直接“修复”这类结构不稳定的蛋白,因此,寻找能够稳定突变p16的分子伴侣成为治疗的新方向。近日,一项发表于《Structure》期刊的突破性研究,为癌症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希望。该研究由英国剑桥大学药理学系与纽卡斯尔大学癌症研究中心联合开展,聚焦纳米抗体在修复p16功能中的应用,成功破解了p16突变导致的结构失稳难题,为靶向癌症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205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人类癌症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对类似疗法在伴侣动物(如狗)中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犬类自发肿瘤与人类肿瘤在免疫微环境、遗传背景和临床进展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是理想的转化医学模型。然而,目前市场上仍缺乏针对犬类PD-L1的高效、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大多数现有抗体源于鼠源或人源化改造,存在免疫原性强、生产成本高、穿透性差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基于纳米抗体(Nanobody,Nb)的新型犬类PD-L1靶向抑制剂,不仅有望推动兽医肿瘤学的发展,也为人类免疫治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293
HSV(单纯性疱疹病毒)主要分为HSV-1型与HSV-2型,前者多引起口唇疱疹,而后者多引起生殖器疱疹。这两种病毒还可能扩散至其他器官或引发严重并发症,包括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脑炎、新生儿疱疹等等致命并发症。现有治疗药物阿昔洛韦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阻止潜伏感染与复发,且随着病毒gB蛋白(包膜糖蛋白B)的构象转换,病毒耐药毒株数量会逐年上升。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244
在精神分裂症、GRIN1障碍等NMDA受体功能低下相关脑疾病领域,高效治疗手段的匮乏一直是医学界的痛点。传统小分子药物选择性差、副作用明显,而抗体类药物又因血脑屏障穿透性差难以发挥作用。针对这一临床痛点,法国蒙彼利埃功能基因组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系、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健康药物与技术系等多家机构联合开发了一种名为DN13-DN1的双价双特异性纳米抗体,在经过腹腔注射后可穿透血脑屏障,特异性结合并增强mGlu2受体活性,在新生期PCP诱导(模拟精神分裂症)和GluN1-KD遗传(模拟GRIN1障碍)两种NMDA受体功能低下小鼠模型中能显著改善认知缺陷与感觉运动门控障碍,亚慢性治疗效果稳定且无明显副作用,其效果优于传统小分子药物与IgG类抗体。该研究发表于全球顶尖学术期刊《Nature》,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项研究。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326
在现代医学诊断与生命科学研究中,蛋白质作为直接关联疾病表型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其精准、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检测技术却面临诸多局限,如ELISA等免疫测定方法,或需繁琐的分离洗涤步骤,或依赖成对抗体的苛刻条件,难以满足即时检测与高通量分析的需求;质谱分析虽为蛋白质组研究的“金标准”,却依赖大型昂贵设备且分析流程冗长。

- 文章信息
-
浏览其他语言:
- 上一级分类: 知识文库
- 点击数:234
在人类与病毒的漫长斗争中,病毒的持续变异如同一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军备竞赛。新冠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之时,我们仍未完全摆脱冠状病毒带来的威胁,新的病毒变异株不断涌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持续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由匹兹堡大学等多个世界知名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从免疫后的羊驼体内成功筛选出一种具有“超级免疫力”的泛沙贝科病毒纳米抗体(pan-sarbecovirus nanobodies,psNbs)。该研究发表于《Cell Reports》,旨在找到一类能够对抗整个病毒家族的通用解决方案。